CFA职业发展丨进投行到底有多难?迈出这一步需要多大勇气?
职业规划 | 2018-03-03
投行是很多金融人心中的圣地。它意味着:高起点、高薪水、高社会地位。
而投行之所以成为金融行业中工资的行业之一,必定寻找的是位于金字塔尖的人:
进去前要通得过千挑细选;进去后要经得起严苛厉求;而你真的准备好了吗?》》CFA持证人能进投行工作吗?
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进得了投行?
第一类:非常名校出生,家里没背景。
非常名校,国内一般是北大、清华、复旦,连像上海交通这样的大学我所知道的也不多。国外,美国的常春藤,英国的剑桥、牛津、LSE。斯坦福很多时候也比不上宾大(U Penn)。
除了名校出生,学校的成绩也非常重要,现在网上申请都需要详细的课程填报+ 分数填报。如果在Background Check的时候发现有虚假,后果很严重。成绩要求一般平均要80%以上。(这里澄清一下,投行也有很多的,例如DB德银,BNP法巴,Normura日本野村,Macquarie澳洲麦格利,这些投行也承认本的大学,如东大,海德堡等。)
第二类:背景非常强,学校也不一般。
这类人,背景深到可以是某上市公司高管的亲属,或者某部高层的亲属。大学也基本是名校,在校成绩不能太差,国内交通大学、人民大学等在范畴之内,国外的帝国理工、南加州大学等也是。
其实,超级名校的要求也不是很。非常出色的人,来自帝国理工、南加州,不靠关系进投行的也有, 但是还是少数。
第三类:成绩不好,关系也一般,但对投行未来有价值。
这类人一般是投行未来6-12个月内觉得可能启动项目的管理层的亲戚。没错,投行就是这么直接,“你来,是因为我要用你做生意,it’s all about business”。
沈诞琦在《剧透你的生活》中说过,进Investment banking不难,只要就读名校,只要读Vault Guide to Finance Interviews,上Mergers & Inquisitions网站,上Wall Street Oasis论坛,面试前背两个近期的M&A实例。
所以我们在论坛上看过一个又一个投行面试准备的经验贴,怀着对那一入门就相当于普通公司经理总监级别薪酬的无限向往,憧憬着自己进入投行后在两三年内能够在陡峭的学习曲线下对各大行业趋势和明星企业如数家珍。
但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投行的生活就像沉默在水下的冰山,危险又神秘,无论是纸醉金迷还是深夜加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投行生活的凤毛麟角。
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告诉你,在投行工作,到底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是在香港中环几十层的高楼上眺望维多利亚港灯火辉煌的志得意满?
是在客户和同行之间周旋的小心翼翼?
是晚间在酒吧欢聚后又回到公司工作的精神奕奕?
还是加班到凌晨四点一个人独自回家时的疲倦失落?
投行常见问题
Q:为什么去投行?锻炼能力,增加阅历。哪一个行业,可以让你有机会直接和超级大公司例如中石油高层对话?哪一个行业,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大公司总部走走,看看,甚至写评论? 哪一个行业,可以让你一毕业就可能学习到、甚至体验上市公司真正的发家史?哪一个行业可以让你和公司大老板在一个饭桌上吃饭,而且还征求你的一些专业建议?
个人认为,除了Management Consulting,律师之外,没有别的行业的起点可以和投行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投行的人怎么这么傲慢!
工资高的可怕。第一年毕业,的国内投行,加Bonus应该都能给到15万人民币,的国外投行,100万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挺得下来,第4年进入VP level的话几百万年薪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走出投行,去哪里都可以。曾子墨就是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Q:投行有哪些部门?
Trading:交易,包括Proprietary Desk(用‘自己’的交易)等。
IBD:(投资银行部,包括Corporate Finance和ECM,一个是帮助公司上市、整改,一个是做市场宣传、定价等事情。
Research:研究部,出各种报告,研究各种金融相关资产。写股票评论。
Sales:销售部,机构销售部等,主要针对基金等客户。
Private Bank:或者Wealth Management,散户部门等。不要小看散户,李嘉诚,李绍基都是散户。其实这些散户已经完全可以成为机构客户。定义,不是。
Asset Management:资产管理,就是旗下基金。
所以呢,不管是读什么专业,都有可能进入投行。例如读物理工程的,可以去研究部做工程机械行业的分析员,或者去投行,做这方面的分析员。
如果面试前,对你想做什么有了解,谈起话了就轻松很多了,说不定会impress你的老板!
Q:是不是可以说工作强度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大?
投行的工作时间应该是长的一个行业,但是可能工作上的压力没有其他的那么大,比如说你如果做操盘,做交易,这个事情的工作压力会比做投行的大。或者说投行本身的那个工作,它的压力没有操盘手那么大。
Q:什么性格适合在投行工作?
我感觉习惯的可以长久地持续地苦逼工作的人可以。
Q:您如何看待毕业生疯狂竞争投行岗位?
其实我不一定太同意,当初我认为进投行其实还是比较low的职业选择,比如我的同学很多都去了私募、风投,有些进了大企业做什么,所以说投行的确是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就是写在简历上会很好看,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不是特别的光环。
Q:怎么投简历更容易拿到OFFER?
我的经历都是网上申请,简历可以上传(后来和猎头聊天,我感觉1张纸简历更加好,字体不能太小,投行的人一般都比较高傲,包括HR,所以不会喜欢太长的简历,美式one-page的简历比较流行)
很多投行在网上投完简历,要回答一些问题,都是诸如“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30 years; describe a challenging situation you faced during work / study.” 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之前应该要毕业找工作前先准备好,因为比投行更喜欢问这些问题的大有人在,例如Big 4。
回答完问题, 有些投行喜欢及时做测试。我当年有一次愚蠢的在晚上12点投简历,结果做测试回答的一塌糊涂。
Q:投行能力评测是怎么样的?
语言能力,简称Verbal,就是快速阅读,一段5行以上的文字,回答一个True, Don’t know, False的问题,文章内容可以从考古到金融。
数字能力, Numerical,就是快速计算,例如工厂A,工厂B,在yr1, yr2销售A,B,C种产品,每种产品售价X,Y,Z,销售额比a%,b%,c%,和各销售量,现在告诉你工厂A yr2 总销售额为10,000,那么A和B的销售总量为多少?我的这个例题肯定不严谨,我想说的是,你会看到一个表,里面有很多的信息,然后要求快速作答。
逻辑推理,Induction,就是给你4个图,然后在a,b,c,d中选择四个以后会出现的第5个图。
心理测试,Personality,诸如:“你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人?”,选项:1. Strongly Agree, 2. Agree, 3. No Opinion, 4. Disagree, 5. Strongly Disagree, 目的看你的强势在哪个方面,沟通,数字,执行力还是什么… (不要以为没有正确答案,投行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
投完简历的测试可能只有30分钟,应该是50题以上。没错,这个要求,平心而论,是不低的。所以朋友们可以去网上找各种类似的测试题来做,网上还是有不少免费的。面试的时候往往会有3个小时的测试,题目非常多!
Q: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在选人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求?
其实没有特别大的要求。很多时候,在投行里做东西都没有说必须是IQ智商很高的人来做,做东西一般就是加减成熟,看公司策略和融资的方法,我感觉主要是很多人想做这个行业,投行的选择就比较多,所以他们就会侧重于学校好、成绩好、金融背景的学生。
Q:投行是怎么面试的?
每个投行要求不太一样,Presentation很多都有,就是Case Study,给一个公司,给一些情况,叫你去‘卖’这个公司。当场做Model的也有,就是盈利预测模型,这个嘛… 有些复杂,有兴趣的,再找我吧。
然后就是见你的部门Boss,你以后的Boss。投行是直接的,谁有Head Count,想要人,就会找谁来见你。1 on 1面试这个真得要看技巧,运气了。每个人的遭遇都可能差很多。
我的经验是:Be Yourself,有什么说什么,一般对方都比较nice,比较直。试问,一个40-50岁的人,看到你,不会对你叫很多劲的。但是,如果对你的去向明确,那么可能有很大的优势,下面会具体些说到…什么叫去向明确?
有些Position是轮转的,有些不是,要看投行自己的需要。曾几何时,投行是不要Fresh Grad的,随着竞争的激烈,市场活动越来越快,程序越来越复杂,Gresh Grad就很多时候可以用来干杂活了。
那么刚毕业的同学,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Boss们也不会要求什么,但是如果你能说出投行的1,2,3。那肯定是Added Advantage。》》投行职员备考CFA一级轻松通过经验分享
Q:投行(券商)是什么?
很多时候就是皮包公司,是市场(股市、债市、衍生品市场)、投资者(各种基金、散户等)和公司(企业)的中间协调人,从中收取佣金和其他利益,例如提供银行不愿意给的短期融资等。
但是,现在国际投行的业务非常多,不只是国内‘券商’的概念。大家可能熟悉:IPO做上市,增发股票,买卖股票等,但是可能你们不知道,涡轮,掉期Swap,Junk Bond Trading,CDS Trading, CDOs等等,甚至投行旗下自己有私募,有VC,高胜先前传去投资养猪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投资银行的业务非常广泛。
Q:在投行工作的一天的安排大概是怎样的?
那个时候我大概是每天早上九点或者十点进公司,上午通常会闲一点。到大概十二点的时候会很多电话会议,到下午的时候你要做的项目,你要跟进的东西回慢慢进来,到晚上的时候就会特别忙,有可能工作到凌晨一点、两点,也有可能到早上三四点,要看项目本身的进度。
Q:说一下外资国际投行补贴多嘛?
香港来算,投行部门为准,晚餐200港币,吃多少补多少。的士回家全报、出差时伙食全报,酒店一般都是5星,飞机自己预定,能和老板走,甚至可以做商务舱。
月薪38,000港币以上,加房屋12,000港币补助(Cash补助),综合底薪在50,000左右,各部门不一样,会有不同。研究部稍低。年底花红可能公司不一样,市场情况不一样,会很不一样。
07年一般都是12个月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一出来就可以百万年薪。08年有些公司只给3个月,有些甚至没有。08年其实能保住工作已经是胜利。
国内国有投行,给的底薪低,但是年底花红,多得可以到24个月。以上全是按第一年分析员算的。
投行比学校更规则化
一本完全的投行生存guidebook
投行等级森严,Analyst, Associate, VP, Director, Managing Director,而晋升的考量因素更是人人皆知。
在投行生涯的初,职级完全是按照年限来划分的,本科毕业是“Analyst”(分析员),3年之后提升为“Associate”(经理),再3年就是“Vice President/VP”(副总裁),晋升考核的主要是工作量和工作态度。
而在副总裁这道门槛之后,就需要开始开始短兵相接,拼业绩,也要跟对人,在这个阶段人脉关系比技术能力要更加重要。
一般这个级别竞争失败而数年未能晋升的VP,要么就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要么就跳槽去客户公司、PE或者其他投行谋求升职。在世界上的投资银行高盛,全球的3万多名员工中,MD只有2000多人,VP有12000多人,剩下的基本都是analyst和associate。
而投行的等级差异甚至完全映射在他们离开办公室的时间上。董事总经理的生活状态看上去堪称惬意,每天9点开始在办公室打电话与客户和同行交流,然后下午3点将董事和副总裁叫进办公室絮絮叨叨一阵,布置好任务之后就从办公室消失。
接着董事和副总裁会在4点给经理和分析师布置客户的任务,董事大多在6点多离开,衣着光鲜地出去和客户吃饭;副总裁是在晚上8点;至于底层的经理和分析员,后半夜才是他们的标准下班时间。所以在香港中环,在纽约华尔街,在伦敦金融城,分析师是不被允许有个人生活的。
当然,为了在与硅谷的人才争夺战中输的不那么难看,华尔街的投行正在强迫自己的分析师减少工作时间,董事们被禁止在周五晚9点下班后发送工作邮件。但对于香港中环的分析师来说,没有工作打扰的周末那是在大洋彼岸13000公里处遥远的梦想。凌晨三点,抬首看去,只有静默无声的维多利亚港,满办公室闪烁的电脑屏幕,和屏幕前一张张疲倦的面孔。就像瑞银CEO所说的那样,你不可能依靠为一个22岁的年轻分析师放假就建立起一家国际投行。
坊间关于投行加班流传广的一个故事是,某家Tier 1投行给每两位分析师配一位秘书,协助分析师安排时间表,而某位VIP客户的女儿进入这家投行工作后,她的母亲甚至需要预约才能见到她。
而我听过的一个故事版本则是:一位香港投行工作的大陆女生回北京陪父母度假,但投行北京office紧急需要她协助,于是她在北京休假的3天,工作超过60个小时,只与父母匆匆见了一面就不得不飞回香港。
甚至相比于内地疯狂生长的本土投行,香港投行分析师的生活更为枯燥,基本上被局限在办公室的圈子内,很少有机会有时间去参与各类商业酒会活动,至于结识客户人脉的机会更是少的可怜。
那么去做投行的话,重要的能力究竟是什么?
高尔基认为不同职级所需的能力差别很大,在投行工作,技能的配置要分时间先后。比如在工作的第一年,重要的是不怕苦。然后多任务管理(multi-task)的能力也很重要,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知道怎么去安排前后。不过,投行分析师也必须要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巧(technical skill),比如说要会估值、会做PPT;知道拿PPT怎么去把一个故事讲清楚;知道怎么入手研究一个行业。对于一个Analyst来讲,想要成长,这些都是必备的能力。
但到了VP以后,就要开始承上启下,有一定的管理辐射半径,这个时候要学会带团队,要知道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做,如何能去更好地指导下面的分析师和经理。对于业务,需要够明确地判断哪些项目有机会,客户之后的需求是什么,怎么去满足,项目的进度应该如何安排。
而到了MD层级,衡量的标准更为直白:sell,sell,sell,拉到客户是第一要务。董事总经理要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主意,让企业家觉得他很有冲劲,愿意合作。要有很广的人脉,要么他认识很多人,要么很多人认识他。然后他需要有好的idea,同时能把好的人攒到一起去;然后还得有自己的团队,得有牛的VP,能帮忙把这些事落实好。
所以在投行,不同阶段kill set的配置是要拿捏分寸的。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不该过分注重某个能力的年龄,去强调这些能力,虽然会经过一个成长很快的阶段,但是缺少后劲。所以很多年轻人会说我要做投行,所以每天去social,去认识很多人攒名片。但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是长线的积累,短期内拿它吃不了饭,也炫耀不得。可能要积累上很多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人品的积累就有用了。这里说的是真的人品,不是运气。
投行枯燥的数字背后
投行是否还应该是你的第一选择
在高尔基看来,《大投行家》刚好跨越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时代。一个时代是几乎当时所有的精英,都拼了命想要进入投行。后来又是一个时代,所有人都说世界太大了,想出去看看。拥抱新时代的是一些中高层,在财务自由或者业务上比较成熟时,跳槽到买方或客户,这个趋势从来都是有的。但是突然有一天,投行这座金字塔的两端,非常非常的投行人和非常非常不的投行人,都开始向一些创新行业转型。
而高尔基在谈及自己从香港投行转到中信证券投行部,再转到财新任职高管的经历时,也是坦言被国内新媒体、互联网这些新兴的产业所吸引。但他认为:
投行工作仍然是年轻人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获得的的洗礼。
虽然因为人才向高科技企业的流失,投行进入的门槛与原先相比略低,投行经历带来的镀金效果变得未知。但在投行,仍然能接受很多创新型的公司无法提供的培训。因为,就算是的BAT,专业化培训也相对较少。甚至在他自己进入投行的那一年,会有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专门入职投行培训,培训完就quit回家打理家族企业的。
当然,除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外,投行主要的technical skill培训就是corporate finance(公司财务)。但显然,会看财务报表会估值只是必备的一部分技能,还有很多技能是投行无法提供的,而这样的技能会越来越多。所以若是能在创新型企业靠你的情商智商,学习到这些技能,那么毕业后直接去创新型公司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终,这还是取决于一个人想要怎样的职业生活。
完善下表,48小时内查收全套CFA备考资料
CFA/FRM全球交流QQ群:275790293。CFA/FRM资料&资讯随时分享,与众多CFA/FRM备考或持证人交流考试经验。
声明|本文由金程CFA原创,若需引用或转载,请务必标明来源金程,侵权必究!
相关标签 CFA三级 CFA二级 CFA一级